AI + 自动化 + 数字化系统 分享
“想跟您交流下如果大部分能用起来后是否能给你目前的生意带来巨大帮助”
“一定可以,不然我们不会自己又用,又当作一个生意来做。” 我们自己就是最大的使用者,投入了大量时间、人力和资源,并计划未来 5 年持续深耕这一方向。经历了 2024 年的市场教育,2025 年数字员工赛道迎来了新一轮爆发:大企业入局、李开复这样的超级创业者、以及大量营销型公司收割小B商家——这说明方向是正确的,AI+自动化正逐渐成为AI落地的最佳载体
撇开这些,在模型变得足够智能之前,真得变得能够像人一样沟通交互安排任务之前时。
所有的AI+自动化在企业领域,都依赖于对业务逻辑、行业逻辑的深入理解,毕竟它是替代和辅助你原有的流程。
以及这个成熟的逻辑是否能够应用到其他企业、其他行业、其他领域,在垂直的基础上变得足够适用,比如做运营、做公私转化,但做客服、做内容 这种定制化程度决定了落地效果。
谈能够带来的帮助的话,从大的层面看,可以拆分三个层次,AI + 自动化 + 配套系统/数字化系统。这里的每个东西单拎出来对团队/企业都是提升巨大效率。
1️⃣AI层
AI是否能落地?一定能。但能落地哪些范围,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理解。 有个共识是一定的,AI + 真人员工 发挥最大生产力,1配3,1配5,ROI足够高。AI这种新质生产力下,人越少越好,越懂使用AI最佳。
知识库的带来的赋能,这块帮助是最大的
所有业务知识进知识库后,是一个记忆大脑了。
- 公私域,私域咨询,提供内容和逻辑给客服员工的回复。
- 创作时相关内容的提取,我做这个品,它的相关内容是什么?提取出来一并创作,这是AI对话做不到的,它足够轻,不提供知识库。相反我们的系统就得足够重,上手难度也高。
- 新人培训、企业内部资料查询时。直接咨询知识库
- 跟进客户时的产品资料,知识库直接展示
图文/视频 + 工作流 内容创作
作为文本、图像、视频,AI有最大的发挥空间,但简单的图文、视频创作,这部分是无法应用到实际,要把内容结合矩阵账号串联起来,结合工作流,穿插自己的制作逻辑,实现单个内容大量同步矩阵账号的。 我们的案例是,我们自己有5-6不同人设账号,内容素材来源是固定的,都是同一个产品,所以就要构建基于不同账号的人设,自己出分镜,根据逻辑自己组合素材片段后,生产成品。市面混剪适合带货场景,不具备普适性,得定制自己的逻辑进去。可以根据我的要求写分镜逻辑吗, 可以要求加logo吗,可以要求结尾加某个特定的视频片段吗等等各种剪辑逻辑和手法,这些自由性、定制性是需要人来接管处理的。 在这个基础上,附带各类创作工具,我们提供一套能够自动化生产内容、自动化发布的系统,最终只需输入您的想法即可。
客服层 + 销售层
AI对业务逻辑的接管 + 不同自动化行为 写太累了,我让知识库帮我回答了一些,也算作为一个案例了

运营、获客、营销
- AI将内容输出串联到多个平台
- ... ...
业务逻辑AI替代化
这些细小的逻辑将由自动化串联起来。同样的,依然有更多流程可以用一个简单提示词流程替代,关键是要有系统和自动化做好串联
- ✅私信、评论回复逻辑的AI处理。
- ✅评论生成的AI处理
- ✅AI评估私域客户价值、开发策略
- ✅AI评估公、私域客户意向
- AI评估简历分数
- ... ....
2️⃣自动化
结合AI串联各个节点,让自动化能做的事比以往更多了。 不仅仅是解放重复的工作/SOP内容。更能参与到客户接管,评估,意向处理等等以往由人才能做的流程。
- 自动化的完备性,需要更多数据,这个任务过程操作了多少,任务总时长,任务成功率。
- 云端自动化。执行更多不需要在设备上执行的任务。
- 多设备管理+任务编排系统,提供批量设备的方案。
3️⃣数字化/系统层
想要做全,做成熟逻辑的串联和提供,让客户开箱即用,就必须得提供系统,或者和第三方系统做打通,无缝沟通数据。 以下的数字化可以单独来看,即使不需要AI自动化,是否需要以下系统呢? 对于需要互相协作的图队,没有数字化系统,效率就要减半了,
- AI提示词库。存储各类提示词,快捷用于不同节点使用。
- 素材库。存储各类图文素材、音视频素材,提供给创作流程做整合。提供给创作人员做查询
- 创作内容库。存储管理多渠道的图文/视频,旧文章、旧视频想重剪,方便查找,重新编辑。
- 发布库。存储管理需要发布的图文/视频的,哪些渠道发布了哪些文章,日后也方便同步到新平台。
- 公域客户库,存储不同渠道的客户线索,用于评估挖掘进一步意向客户。
- 私域客户库,存储微信客户,用于进一步管理、挖掘成交客户,客户跟进记录、客户总结。
- 线索库,管理存储需要添加的微信号、手机号,用于批量添加处理。
- 简历库,存储各类简历,用于AI分析
总结
AI + 自动化 + 数字化系统 = 新质生产力组合。 是重塑业务逻辑的关键。
- 降本增效:用更少的人力支撑更大的业务规模。
- 标准复制:成熟逻辑一旦跑通,可快速迁移到本行业,甚至其他行业。这也是为什么有人愿意做赋能
- 竞争门槛:企业积累的知识库与流程沉淀、探索,形成长期壁垒。